台州日报推出蓝色海湾守护行动专题报道解析近海生态修复十年成效

台州新闻网 阅读:18 2025-05-07 15:57:49 评论:0

  当清晨的阳光洒在健跳港海域,潮水退去后露出的不再是杂乱的废弃物,而是新修复的盐沼湿地——这片“海洋之肾”通过吸附氮磷污染物,每年可净化相当于300个标准游泳池的水体容量。台州创新性地采用“陆海夹击”策略:陆域端严控83个入海排污口,实施总氮总磷浓度“红黄蓝”三色预警;海域端则布设人工牡蛎礁,这些“生物过滤器”单体能吸附0.5克/天的悬浮颗粒物,形成天然的水质净化屏障。监测数据显示,2025年台州近岸海域一类水质面积较2015年扩大2.3倍,曾经因富营养化引发的赤潮爆发频率下降60%。

  科技赋能:给海岸线穿上“智能盔甲”

  在牛尾塘区域的沙滩修复工程中,技术人员运用“数字孪生”技术模拟潮汐规律,像拼积木般精准投放35万立方米砂石,重塑的3500米沙滩岸线能抵御12级台风的侵蚀。更令人称奇的是嵌在礁石间的物联网传感器,它们如同海岸线的“神经末梢”,实时回传水文数据至台州湾生态监测平台。这套系统去年成功预警3次风暴潮灾害,让周边养殖户的损失减少超千万元。而在大陈岛,通过卫星遥感与无人机巡检结合的“天眼地网”,原本需要半年的生态评估现在缩短至72小时。

  政策引擎:从“单兵作战”到“集团军联动”

  台州湾蓝色海湾整治行动的背后,是一套立体化政策工具箱的支撑。地方 *** 将海洋生态修复纳入干部考核指标,创新推出“湾长制+链长制”,就像给每段海岸线配备专属管家。2024年入选自然资源部海洋生态保护修复典型案例后,台州获得中央财政专项补助1.2亿元,这笔资金采用“以奖代补”方式,带动社会资本投入形成乘数效应。如今在健跳港,企业参与种植的海草床每公顷可获得1.8万元碳汇补贴,这种市场化机制让环保从“赔钱买卖”变成“增值生意”。

  生态红利:重现诗经里的“在水一方”

  站在修复后的大陈岛观景台远眺,白鹭掠过郁郁葱葱的防护林,游客们弯腰捡拾贝壳的剪影倒映在澄澈的海面上。当地渔民老林感慨:“以前养殖区像一锅混浊的浓汤,现在能看见水下3米的牡蛎架。”生态改善直接催生“蓝色经济”新业态:去年台州滨海生态旅游收入突破50亿元,采用多营养层级养殖模式的青蟹价格翻倍却仍供不应求。更令人惊喜的是,消失十年的中华凤头燕鸥再度现身牛尾塘,这片滩涂如今被鸟类研究者称为“东亚-澳大利西亚候鸟迁徙路线的五星级驿站”。

  暮色中的台州湾大桥车流如织,桥下潮水轻抚着新生的红树林幼苗。十年修复之路,恰似一场没有终点的马拉松——当2025年滩涂整治工程竣工时,技术人员已在规划用基因技术培育抗污染藻类。这座城市的实践印证了一个朴素真理:人类以怎样的姿态对待海洋,海洋就会回馈怎样的未来。正如一位参与项目的工程师所说:“我们不是在修复自然,而是在修复人类与自然的对话方式。”


搜索
排行榜
标签列表
    关注我们

    台州新闻网